祝:金石长年--程恭义篆刻展圆满成功!

来源:搜狐    作者:佚名    人气:    发布时间:2020-11-16    

新华在线网 祁成志

程恭义,又名程十分,1943年出生书香门第。江苏昆山人,首届无锡书法艺专毕业。1965年在张辛稼介绍师从张寒月先生。1989年任亭林印社社长。1987年全国银行首届书画赛一等奖,1989年全国首届现代篆刻展优秀奖,现为亭林印社顾问。

莅临本次展览的嘉宾:

1.昆山市文学艺术界党组副书记、副主席黄劲松先生。

2.著名书法家陆家衡老师;

3.文史专家、亭林印社顾问程振旅老师;

4.昆山市老干部书画协会会长张敏老师;

5.昆山市老年书法协会会长张燕超老师;

6.昆山市老年书法协会秘书长陈炳权老师;

7.昆山市老干部局马崇德老师;

8.西泠印社社员、韩天衡美术馆馆长、亭林印社名誉社长顾工先生;

9昆山市名誉主席、亭林印社名誉社长俞建良先生;

10.昆山市文联副主席,昆山市书法家协会主席王金春先生;

11.昆山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王清先生;

12.昆山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昆山市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昆山博物馆馆长居永良先生;

13.昆山书画院副院长,苏州市女书画家协会会长,昆山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昆山市女书法家协会会长陈凤珍女士;

14.昆山书画院副院长、昆山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亭林印社名誉理事张惠新先生;

15.昆山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亭林印社执行社长张斌先生;

16.昆山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蒋志坚先生;

17.昆山市高新区文体站站长戴红卫先生;

18.亭林印社顾问马家雄先生;

19.昆山市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昆山市工商界文化促进会艺术顾问宋鸿根先生;

20中国美院艺术学博士、亭林印社名誉社长陆昱华先生;

21.新华在线网副总编祁成志先生;

22中国网昆山站主编栾新秋女士;

23.駿熠電子科技(昆山)有限公司總經理,社会职务台商協會常務理事林盛贤先生;

24.久晖艺术总监吴冰清先生;

25.亭林印社副社长孔维治、金伟峰、沈跃峰、吕昭成,秘书长张华,以及印社理事们。

俞建良

或因留恋高中时代银杏树下,才与工作在蓬郎恭义兄交往;又因篆刻艺术,而与恭义兄交往更为密切。往来中,恭义貌似与吾同龄,这在同道中为共识,实则长余十五载也。恭义兄年轻之态、养身之密,不仅在于晨起必冷水擦身、洗脸,且长年坚持,又是酒烟不沾。其实,烟酒乃人之生活、交际方式,不尽相同而已,享受篆刻艺术,此恭义兄与常人同。篆刻艺术,方寸之间,气象万千,为历代文人墨客所钟爱。凡潜心钻研篆刻创作者,往往会经受无数次失败,而在失败过程中,亦可获得无尽审美之愉悦。所谓享受艺术人生,便是也。恭义兄,亦不例外。

恭义从艺,已逾一甲子。早年受先父影响,后边工作、边自习,限于小镇条件所限,默默研习,而无交流时机。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上海《书法》杂志举办“首届全国篆刻大展”,当太仓马士达先生获一等奖后,恭义不顾年龄相同,而毅然赴太仓求学;之后,又随吾去苏州丁香巷小石子街4号,拜访吴昌硕弟子张寒月先生。是年,张老已八十三岁。是年,恭义兄调至昆山农行工作;又过一年,吾带着祝嘉先生推荐信函,与蒋君志坚同赴南京,求教林散之先生。恭义兄得知此信息后,要求随行。同道求学,相互助阵,应诺并同行。林老见恭义篆刻印屏时,大赞恭义功力深厚;特别对恭义朱文,给予高度肯定,欣然提写“程十分篆刻”。 按,时海上著名书画家程十发, 原名潼、字十发,取“十发为程”。程,《说文解字》:“品”也,有“十发为程,十程为分,十分为寸”之说。这里取“十程为分”。这或许是恭义从艺后,所得最高奖。故恭义兄取字十分,斋名为杏楼。

日前,接杏楼主人电,告知中秋佳节,将举办个人篆刻作品展,并结集成册,属余作序。相交三十五年,虽碰面少,但时有信息相通。忆往昔,友情在,感慨一二。

余观杏楼主人恭义兄篆刻,以刀代笔,而笔笔有意,驰骋合度。细察白文如冬寒山积雪,沉凝;朱文如春花舞风,流利。概之,其印古朴纯真、清刚雅洁,出古法而有新意,方寸之间,神境矣。

今酒后微熏,口占一绝记之:

酒烟不入悠,

辄慕汉秦留。

刀下千千印,

方方叹杏楼。

庚子八月初一,于玉峰从善楼。

霍正斌

印章之道,源于先秦,发展至今,已绵延三千多年。我们知道篆刻的发展有两个高峰期,一为汉代,二为明清,以今观昔,两者可合称为“篆刻之源流”。“印章”与“篆刻艺术”有别,“篆刻艺术”是因文人逐步融入,而呈现其光芒的。

文人篆刻的萌芽可推至宋,而真正意义“文人篆刻”发韧于吴门,这与明时苏州的经济繁荣分不开,更与三吴之地成为文人、书画家活动的中心分不开。明中期时,文彭在推动文人篆刻艺术发展起到中兴的作用。而在文三桥之前,元末明初时,昆山朱珪已集篆、刻于一身,在当时已名闻遐迩了,杨维桢《方寸铁志》中记载:“吴门朱珪氏,师濮阳吴叡大小二篆,习既久,尽悟《石鼓》《峄碑》之法。因喜为人刻印,遇茅山张外史,外史锡之名‘方寸铁’”。文彭时代的文人篆刻家王炳衡,明末的归昌世,清代的余天遂都是昆山人,可以说在文人篆刻发展中昆山名家辈出,薪火相传。

昆山有杏楼,杏楼为亭林印社顾问程恭义先生的斋名,先生为书香世家,其父程尚爵曾就读于中央大学,与著名书法家翁闿运等名宿相友善。程先生说:“‘杏楼’原是他父亲书斋之名,沿用为了‘思怀’。”程先生儒雅,印也如先生之品性,读其印,苍雅为其质,素朴为其阔,神昧直接秦汉,汉章之法潜于其内也。法宗秦汉者,如被汉章所囿、守而不化,则远古矣。程先生也宗秦汉,为何能得秦汉之古拙,又生自然之趣呢?我们可从程先生所刻的印文和边款跋文中读出先生的审美观和创作思想,以先生所刻几方印作为例,《自然为师》《崇尚自然》《出入秦汉》《印奴》我们从前两方印文中可悉知,程先生是把“自然”做为印章审美之境作为目标来追求的。老子言:“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印如能表达出自然,“方寸”则是宇宙了,然而,如把第二自然呈现出第一自然性,不是仅在印内就可解决的!我们可从《出入秦汉》《印奴》两印中获得消息,先生是以辨证的方法论来进行篆刻实践的,“出入秦汉”与“崇古但不泥古”是一个道理,如学古而不化,则是“书奴”抑或“印奴”了。显然,程先生以印文和印作表达了他的立场。还有一方印,印文为《思离群》,此印文为浙派丁敬论印诗句,程先生在边款上原文锲刻并抒发自我的感想:“自丁敬以后,‘文人篆刻思离群,舒卷浑同岭上云。看到六朝唐宋妙,何曾墨守汉家文。’思离群、求变化一直是流派建立的旗帜,恭义记。”从这方印中我们充分感受到程先生对待篆刻艺术是严肃的,也是反思性的。程先生的“苍古”意蕴从何处来?显然,程先生取法于吴昌硕。假如把篆刻当“雕虫”解,吴昌硕的风格是容易学到的,然非昌硕。程先生以思策杖羁旅于方寸间,已把技转化为内在的意,任心而行,方寸间透出苍古、闳阔之境了。

亭林印社创建于一九八七年,至今日,已有三十三个春秋,印社的发展,恩泽于前辈的播种和同道的携手同行!程恭义先生为亭林印社前辈,年届七八,故以七十八方印举办展览,展名为“金石长年”;同时又增一批力作结集出版《程恭义篆刻作品集》,可观赏其篆刻之全貌。我想,同道一定会从中读懂先生之心、方寸之妙的。周亮工论印时说:“此道与声诗同”。然也!“金石长年”之展一定有回响,清音绵长。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