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记忆

来源:搜狐    作者:毛柯柯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3-26    

这是一个注定要记入史册的庚子鼠年……

庚子年来临之前,城市和乡村百姓置办年货的热情仍如往年,大街小巷,熙熙攘攘,人头攒动,都是在为迎新辞旧而忙碌。腊月二十八的下午,我还托人在溪口一酒店预订了可坐20多人的大圆桌,约下亲朋好友在初三日相聚。然而灾害突如其来,免疫神经得到启动,一场关乎百姓生命健康的疫情防控战打响了,大家相互提醒,微信转告,仅在一夜之间,好像不约而同地放弃了千百年来所形成的迎来送往,聚会聚餐,拜岁欢渡的过年习俗。街道上人流稀疏,公园里鸦雀无声,酒店前空旷无车,空气中异常肃静,这与我记忆中所有新年的情景截然不同。

安心居家,隔离防护,是战胜疫情的低成本措施。我喜欢安静的休息日,难能有如此充裕的新年时间……

书架中堆放有不少老旧的书刊,我立身旁边随手翻看,一封纸张泛黄的家书从书页中露出,于是我又把信展开。这是母亲于44年前的深冬写给我的,也在那年的初冬,我结束了三年农村插队岁月,由一名知青被招工为农场职工,虽然身份上有了从挣工分到挣工资的变化,但生活和工作的环境依旧,人没有离开藏地,仅是生活区域的海拔由原先两千五百米左右升高到三千多米。

母亲在信中写有这样一段话:“这个月我的互助金退了。春节将至,你要回兰州探亲,已给你买好一条三合一裤子(15元),70%含毛量的混纺毛线一斤半(22元),尼龙袜一双(1.23元)。还计划给你爸买件衣服,但他说坚决不要。不过我还是决定新年每人要添一件新衣裳。今年你参加工作了,家里经济条件要比去年好。快过年了,也准备给你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寄点钱,这也是晚辈对老人的心意,是应该的……”

我的目光移至窗外,尘封已久的新年旧事,又一幕幕重现在我的眼前……

几十年前,溪口依旧延用着老式过年做法。外婆是清光绪时代生人,所育一儿两女都在外地工作,她的娘家在新建村。腊月来临,乡村各家都着手舂年糕,那时年糕的制做没有采用机械化,外婆只能回娘家依靠她侄子们帮忙。传统年糕的做法有蛮多的步骤,首先是淘洗粳米,并浸泡半月时间;准备上笼蒸熟前,还得将浸泡的梗米再洗净,沥干水分后倒入石臼,需人工用杵将米粒舂成米粉;舂好的米粉还得用板筛过滤,使米粉的颗粒大小尽量均匀,之后放入笼屉在大锅里蒸了。

舂年糕是气力活,蒸熟的米粉松散而洁白,热气腾腾的倒入石臼后,一个人挥举起石杵用力舂,一个人用手沾着清水快速翻,需要几十个回合,松散的米粉被锤炼的凝结成羊脂玉般的面团,就可以压制年糕了,这种年糕我感觉更加好吃。那时,我泥鳅般窜来窜去,灶房间张望一眼,石臼旁凑个热闹,一饷跟在娘舅屁股后面,在鹅卵石铺就的逼仄小道奔来跑去;一饷全然不听婆婆、阿姨们的婉劝,非得硬颈头爬上桌台面,压两块不像样的年糕。跑累了,肚饥了,揪一疙瘩“羊脂玉”往糖碗里滚一下,边往嘴里送,边继续嬉笑打闹,真得不亦乐乎!

美 好 记 忆

以后在西北兰州过新年,随处都能看到融汇南北乡俗的踩高跷,舞龙头,打腰鼓,闹社火、猜灯谜等节日活动,具有千百年的历史。演员们会穿戴的五彩缤纷,脸上画的花花绿绿,干燥细腻的尘土伴随着喧天的锣鼓,在粗犷的舞步中纷纷扬起,铺天盖地形成淡黄色,层次感很强的薄雾,将观看者与表演者团团裹住,大家仿佛都腾飞于云空之中……后来,每当阅读《水浒传》里朱仝抱着小衙内去观看河灯,遭雷横诱骗,李逵杀害小衙内,最后逼上梁山的故事时,我总能联想到上述的景象。

记忆里最多的趣事与燃放鞭炮有关。在计划时代,鞭炮的品种屈指可数,像烟火一类,都是由单位组织燃放。孩子们玩的只有“小鞭”、“钢鞭”以及“二踢脚”、“窜天猴”等。那时鞭炮的火药为黄色,威力相对黑火药要小。

鞭炮品种与数量的稀少,反而启发了孩童的智慧,燃放时的花样多了起来,增加了童趣。像“小鞭”,孩子们绝对舍不得整串点燃,都是一枚枚拆散开来,小心揣入崭新的棉袄口袋,要“细水长流”的燃放。孩子们手里会举着一柱香,那时流传着“傻子放炮精人看”的俗语,大家都簇拥着观看别人放炮,实在熬不住才从自己口袋里摸一枚,点着了抛入高空……也会遇见没有炸响的鞭炮,勇敢者会拿根小棒翻拨一阵子,再捡起来观察。也有捻子突然“死灰复燃”,鞭炮便在小手里爆炸,呜哩哇啦的痛哭会引来家长的责骂。女孩子口袋里多少也装有“小鞭”,她们总央求胆大的男孩帮忙燃放,自己则扭身立于远处,双手掩耳,半眯着眼睛,紧张地等待着“啪”的脆响,感受纸屑纷纷落下,青烟伴随火药味徐徐散开的快乐。男孩子大多都比较顽皮,他们的恶作剧是把点燃的“小鞭”故意丢掷在胆小女孩的身后,惊吓她们。

 
美 好 记 忆

山村小路

玩耍时,孩子们的猎奇心理随时萌发,有时他们会把点燃的鞭炮掼至于玻璃瓶中,观察爆炸的威力。有时会将喷吐火花的“钢鞭”用小铁罐子盖住,随着“嘭”一声,铁罐飞起、落地、变形,孩子们也会蹦着高的喜悦。

“二踢脚”也就是两响炮,那会买一支需要几分钱,属于高档的炮仗了,能够买得起、放得起的人屈指可数,拥有者都是稍大些的少年。有一次孩子们发现家属院二楼的一户人家窗户敞开,便选择在六七米远的窗下,将“二踢脚”用砖块架放成45度仰角,炮声响罢,前段便被准确弹入窗内。接着一声闷响,屋内一片哭闹,一个男人手扶窗框,把头探出愤怒的叫骂,那一刻,八九个孩童早已止住笑声,吓得四处逃开,作鸟兽散……

美 好 记 忆

唐古拉山

时过境迁,曾经的顽皮嬉闹都已演变升级为今天的经验和教训,现在城乡各地,基本上看不到儿童们独自燃放烟花爆竹的景况了!

仿佛在不知不觉中,我就失去了过年的兴趣,对水糖果、六谷胖、番薯干、花生米、葵花籽,还有新衣裳、大炮仗以及压岁钱,也觉得可有可无。社会上提倡移风易俗和团体拜年后,好几个新年节后的上班,第一件事先是随同领导去各个办公室转一转,相互拜年,意思到了,心也就到了,也觉得轻松愉快。

 
美 好 记 忆

青藏高原

随着父母亲退休后落叶归根,每年的春运潮有了我的身影,那段岁月,我有了新年的仪式感。父母亲在拜菩萨,拜祖宗的过程中虔诚而严肃,仪式上充满敬畏和感恩。拜菩萨,供品包括鸡、鱼、肉、蛋、豆腐、年糕等,含有祈求来年吉祥如意,健康平安的心愿;拜祖宗,要精心烹制荤素菜肴十二道以上,都是选择祖宗大人生前喜欢吃的。母亲习惯于让我点好香去院外迎请,念叨着要我请那里那里的太公太婆,那里那里的太外公太外婆,那里那里的……反复叮咛我,切不可忘请某位大人。当我把香插入香炉时,感觉祖宗大人已经随青烟进屋,落座,我添酒时也小心翼翼,生怕因挤撞、阻拦而影响到他们的碰杯和夹菜。一般酒过三巡,饭添三次,蜡烛也将要出钉了,此刻还要为祖宗焚烧经文和钱钞。最后回香送客的任务母亲依然让我来完成。

年夜饭之后,要围着电视机观看春节联欢晚会。零点的钟声是燃放烟花爆竹的指令。接下来吃夜点心,发红包。不想熬夜的人还有时间睡三两个小时。在初一一大早的拜年声中,新的一年又开始了……

今年的三十晚上,我独自在康养医院陪伴母亲过年。子夜时分,我俯身母亲耳边,轻轻地告诉她:“妈,过年了,祝您新年快乐!”母亲把嘴角抿了抿,目光略微向我转动……我猛然想到上一个庚子鼠年,那是1960年的某夜,母亲哄我睡着后,悄悄起身倒了一碗水,又添加了几滴酱油,刚慢慢咽下几口,我似乎醒了,朦朦胧胧地问道:“妈!你在吃啥呀?”“妈妈喝点开水!”母亲回答我。我翻身抬头:“妈,我也想喝点!”于是,母亲喂我几口酱油汤充饥。

母亲早年就读于英国人创办的教会学校——宁波甬江女子中学,毕业后被保送至杭州读书并参加工作。年轻时,母亲有两件人生大事征求住在上海的外公意见:

其一,1955年,母亲决意跟随父亲支援大西北建设,外公提醒她:“西北生态恶劣,环境极端艰苦,你去,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其二,1957年,父亲因言错划为右派,母亲在迷茫无救时写信咨询外公:“爸爸啊!我现在该怎么办呀!”外公接信后非常坚决的答复:“你已经是孩子的母亲了,坚持下去吧,一定要坚持下去!等到孩子长大了,你会苦出头的!”母亲接受了外公的建议,尝尽了人生难咽之苦……

春将至,花即开,期盼母亲早日康复!

美 好 记 忆

作者:毛柯柯

编辑:毛凤君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