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惑之于现在小学的书法教育
--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会长 楚水
昨天小学六年级的鹤凝朋友,春雪纷飞,漫天遍野的之时,来我拙庐,求教于书法。方知道现在小学开设书法课了,只是每周仅仅一个课时,而且,经常被占用。遗憾的是没有见到北京市小学书法教材,也不知道这本教材是否全国通用。
记得若干年前,还是国家教委的时候,决定在小学开设书法课。许多人为教材编写蠢蠢欲动,认为一次大大的商机。只是现在书法课已经开设N多年了,作为至少还算一个书法爱好者的老楚同志,至今都没有看到教材,不说不是一种悲哀。

问及鹤凝小友教材的情况,大概是如何握笔,如何书写等等技术类的问题,就更让人为这种教材而失望。这些年来,老楚同志一直坚持认为:书法不是什么技术活,如同与诗,诗无达诂,完全是一种人生素养。假设让我编一本书法教材的话,应该从文字起源开始,简约说明中国文字与两河流域楔形文字的区别,简约说明中国书法只所以称之为艺术,日本、朝鲜、韩国书法与中国的关系,然后,再叙述文字演变的过程,其实,也就书法发展的历史。首先认识文字的形状,篆书不能视为隶书,行书不能视为草书。然后,如饶宗颐先生所言,按"二王"与"二爨"的思路,选择代表性的名碑名帖,供以临习,或许更附合实际。

晚饭时鹤凝让我推荐一本字帖。就我而言,当然最想推荐的就是《爨宝子碑》,这块与传说中的《兰亭序》略晚五十年左右的古碑,至今仍然顽强比屹立在云南曲靖,昭示着中国书法的魂瑰----古朴率性,浪漫天真,而不像王羲之《兰亭集序》,极有可能是一美丽的传说。都让助理去取该字帖了,忽然发现自己犯了一个方向性的错误----也就是说把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未来培养成为什么,如果,仅仅是书法家,取法乎于爨,绝对之乎于上,成为书法家应该没有问题,如果从人文素养角度来讲,又似乎分量不够,那么该推荐什么呢?
这时忽然想起2月27日下午,在荣宝斋大厦举办的崔如琢先生爱女崔嘉宝《逍遥于艺 求索于心》书法作品展。一代宗师如琢先生对自己的爱女培养之路,堪称典范。嘉宝自幼熟读《千字文》《书谱》,及今仍然倒背如流,非现在之大书家而能及之。特别是《千字文》与其说是书法艺术,倒不如说是最最根本的中国文化,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几乎囊括中国文化的一切,是国学中的国学,经典中的菁华!何不推荐《千字文》与鹤凝小朋友呢?届时,也一定带鹤凝小朋友参观展览,从中领悟嘉宝女士逍遥于艺,求索于心的心路历程,也许就是最好的启蒙与启迪。

这些年,始终困惑之于现在小学书法教育,昨天又适逢鹤凝小朋友问道于书法,最巧的是恰恰崔如琢先生爱女崔嘉宝《逍遥于艺 求索于心》书法展在即,求索于心,或许就能为中国书法的小学教育,给出客观而又附合实际的中国答案。

二 鸟巢
--楚水
鸟巢
筑在树桠枝枝之上
与 筑在钢筋水泥电线杆上
或 铁板一块信号发射塔上
抑或 国家体育馆鸟巢
某个地方
并没有什么两样
仍然 像小学课本上
《群鸟学艺》
猫头鹰 认为凤凰徒有虚名
老鹰 只会选择树杈
鸟鹊 只会叨来树枝
就像现在 搭巢在电线杆
或信号发射塔上
可燕子呢?那似曾相识燕子
我有一所大房子
没有面朝大海
也需要春暧花开
却可以筑起假山
挖出鱼池
却不见 似曾相识的燕子
飞来筑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