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灭南唐后,澄心堂纸的生产便告结束,其工艺亦失传,因而流传下来的澄心堂纸也就更加弥足珍贵。北宋扬州太守刘敞,曾有幸在任上得到澄心堂纸百张,兴奋异常,他毫不掩饰自己心情写诗道:“当时百金售一幅,澄心堂中千万轴……流落人间万无一,我从政衬得百枚。”为了与朋友分享自己的喜悦,他当即给自己的前任欧阳修送去十张。欧阳修见老友送来如此珍贵的礼物,也写诗流露自己惊叹不已的心情“君从何处觅此纸,纯坚莹腻有百枚”?虽然自己只有区区十张朋友送来的澄心堂纸,但他还是转赠给梅尧臣两张,梅尧臣睹物思人,感慨良多,也叹道:“江南李氏有国日,百金不许市一枚。当时国破何所有,帑藏空竭生委苔。”“寒溪浸楮舂夜月,敲冰举帘勻割脂。焙乾坚滑若铺玉,一幅百钱曾不疑。”“一幅百钱曾不疑”可见一斑。从宋代三位文学大家相互赠送澄心堂纸的喜与叹,可以想象,澄心堂纸在千年前就已珍稀无比了。蔡襄在《文房四说》中说:“纸,澄心堂有存者,殊绝品也”;他专门书有论及澄心堂纸信札(注:此札为淡黄色澄心堂纸,现藏台北故宫)《澄心堂纸帖》。
内容为(澄心堂纸一幅,阔狭、厚薄、坚实皆类此,乃佳。工者不愿为,又恐不能为之。试与厚直,莫得之?见其楮细,似可作也。便人只求百幅。癸卯重阳日,襄书。)就皇帝身边的大臣都在搜求澄心堂纸。难怪到了明代董其昌得到澄心堂纸后,就曾感慨:“此纸不敢书”了!时至今日用澄心堂纸书就的黄庭坚书法作品,数亿元的价格也不能算高价。
宋淳化三年,太宗赵炅令出内府所藏历代墨迹,命翰林侍书王著编次摹勒上石于禁内,名《淳化阁帖》。初拓用“澄心堂纸”、“李廷珪墨”,未见此种拓本流传。2003年4月,上海博物馆把让中国人魂牵梦绕的书法国宝——《淳化阁帖》低于市场估值几十倍的价格收购回国。赫然成为中国帖学界盛事,消息传出,世界震惊,美国的文物商如梦初醒。惊呼:“中国人把一件令世界梦寐以求的艺术珍品悄悄地抢救回了他们的国家。从收藏角度说,这是令我们沮丧的,但从保护艺术品的立场看,《淳化阁帖》叶落归根,也算是得善其终……”这4卷安思远收藏的《淳化阁帖》,散发着浓厚的历史气息。里面的字帖,神采飞扬,满纸灵动,正是用上好的“澄心堂纸”、“李廷珪墨”,才使得《淳化阁帖》历千年而容颜不改。为公认的国家级瑰宝。而同样的命运,同样的方式从瑞士回归的这件:中国历史上最早用李廷珪墨画在澄心堂纸上的董源《烟岚重溪图》更亦令画学界振奋的好事。
董源,又称董元,生年不详,卒于宋太祖建隆三年(公元962年),江西进贤人。董源的活动年代主要在南唐,曾事南唐中主李璟为北苑使,故史称董北苑。董源善画山水,多作山石水龙。树石幽润,峰峦清深,得山之神气。董源虽为宫庭画师,却天真烂漫,意趣高古。董源作画,下笔雄伟,有崭绝峥嵘之势,使人观而壮之。其画龙,出垫离洞,戏珠吟月,而自具喜怒变态之状,启人避思。又工人物,相传后主李煜坐碧落宫召冯延巳议事,至宫门巡逡不敢进。后主使趣之,延巳云:“有娥着青红锦袍当门而立,未敢竟进。”使随其谛视之,乃八尺玻璃屏画夷光于上,盖源笔也。
董源画风独特,兼工牛、虎、龙,肉肌丰混,毛毳轻浮,具足精神,脱落风格。常作钟馗,尤见思致。其写山水江湖,风雨溪谷,峰峦晦明,林霏烟云,与夫千岩万壑,重汀绝崖,使览之者,恍若身临其境,足以助骚客词人之吟兴。《烟岚重溪图》溶右军魂、摩诘诗、李煜纸、廷珪墨、北苑画之无上神品。纵65厘米,横37厘米。质地澄心堂纸。落款“董源”二字法右军书。纸墨淳古,画面精彩。采用披麻皴技法而作,重冈复㱓,林壑幽深,多溪迥涧,木桥连岸,曲径盘纡,亭显寺隐,飞瀑浅滩,树俺篱院,溪傍村落,烟岚缭绕,溪水清澈,草木葱郁。江南山水风景秀润多姿的特色,活现于图中。是一件前贤早已定论,今有见证的董源最精绝真迹神品。宋代大书画家米芾在《画史》中称:“董源画平淡天真多。唐无此品,在毕宏止,近世神品,格高无与比也。峰峦出没,云雾显晦,不装巧趣,多得天真。岚色郁苍,枝干劲挺,咸有生意。溪桥渔浦,洲渚掩映,一片江南也。”又云“余家董源雾景横披,全幅山骨隐显,林梢出没,意趣高古。”清河书画舫云:“北苑画本,尤以风雨雾景为佳。此等制作,皆与造化同流,非荆关范巨所能仿彿也。”董其昌云:“北苑画,烟云变灭,草木郁葱,真骇心洞目之观。”墨缘录观评北苑画云:“平淡幽深,具苍茫浑厚之气,其远近明晦处,更无穷尽,观之如观真景。”清姚大荣:“官内阁中书,起居注主事,刑部主事,学部图书局行走。”历时三十年,考定前古画家,以苑为第一。北苑画本流傳至今者,迭经读过十几件,又当以兹幅为第一。并拿《烟岚重溪图》与清宫所藏确定为澄心堂纸的董北苑《溪山风雨图》、苏轼书《杜甫榿木诗卷帖》二卷进行比对,纸质完全相符,不差毫厘。疑议冰释。铁定此件是最珍贵之南唐澄心堂纸无疑。而今有上海博物馆镇馆之帖,“安思远收藏的《淳化阁帖》实物与《烟岚重溪图》的纸、墨进行相互佐证。文博专家、学者就一目了然。信服。附:《溪山风雨图》、《榿木诗》、《淳化阁帖》局部图。
董源的传世作品,主要以清一色的山水为主,前人评价是:“天真烂漫,意趣高古。”他的活动场所主要在金陵周边。江南一带的山水景色熏染了他,并从江南真山真水中首创“麻皮皴”新技法。画鉴评:“唐画山水,至宋始备,如源又在诸公之上。树石幽润,峰峦清胜。”又云“董源画山水,得山之神气,足为百代师法。”故后人把他尊称为“南宗”水墨山水画之祖。由于岁月更替,历史上很多珍稀文物往往毁于兵燹水火。一代山水画大师董源的传世作品仅存于上海博物馆的《夏山图》、台湾故宫博物院的《龙宿郊民图》、辽宁博物馆的《夏景山口待渡图》、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潇湘图》。在纽约的《溪岸图》、日本的《寒林重汀图》。董源这些作品函盖春夏秋冬景色,其笔墨技法是他所表现的特定风景遥相成趣,将江南特有地理环境表现得淋漓尽致相似。虽纸绢属性不同,其笔墨技法与风格大同小异。可互相参阅。尤其是《龙宿郊民图》、《溪山风雨图》是以《烟岚重溪图》为胎乳。正是董源典型绘画的特征。附:《龙宿郊民图》
董源作为南唐“宫苑使”,因善表现江南景色,故深得后主李煜的宠爱,特地赐于他“澄心堂纸”、“李廷珪墨”作画。由于,“纸精墨良”促使他灵感启发,乘兴挥洒,作品更加入神出化。作品凡长卷阔帧者均为绢本。而短卷直幅,如《庐山图》、《夏山林朩图》、《溪山风雨图》、《烟岚重溪图》等表现江南风景的作品,都是釆用“澄心堂纸”、“李廷珪墨”绘制而成,且均为传世神品。文物界有个共识:收文物千件万件,不如藏顶级一件。自古以来,只要有名品露面,即会引起学界、藏界的高度重视,2017年东京香港秋拍,一件尺幅相同王蒙(仿北苑夏山图局部)《泉声松韵图》以1.51亿港币落槌;2018年佳士得26X50厘米苏轼《木石图》以4.11213亿元成交;2019年中国嘉德秋拍一件不到2平尺的赵孟䫍早年书法《致郭右之帖卷》以2.67375亿元成交。相比西画达芬奇画作《救世主》4.5美元成交价格,中国传世古书画价值还处低位。在民国时期张大千就曾用500两黄金、20幅明代字画换回一件董源名迹收入囊中。现为画书界撑眼40多载的江南巨撑陆镜清先生有言:要成为顶级藏家,手上必须要有顶级藏品。传世古字画一纵即失,失之交臂,可能就是一生一世,再难拥有。现在藏家意识已遂向成熟。附图:《泉声松韵图》、《致郭右之帖卷》。
据查:《庐山图》、《夏山林朩图》明清时期就不知踪影,《溪山风雨图》曾入清宫,乾隆帝题引首“无上神品”并题跋:“腻云落脚雨森森,山色模糊树影沉。曲尽人情宁尔藉,用书熟读久关心。”石渠宝笈著录。后被簿仪偷出紫禁城,带去东北后流落异国他乡。现今董源接受南唐后主皇命,用“李廷珪墨”在“澄心堂纸”画的这件唯一存世稀世珍宝纸本实物,集纸、墨、画之最高境界的《烟岚重溪图》是董画纸本的孤品、绝品。乃宇宙间神物!进入世界那个文博单位都是镇馆之宝级文物,身价之高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