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溪镇的晨雾里,总飘着夏明生掌心的气息。那是1965年春天从这片土地里生长出来的手,掌心纹路被岁月描成了田垄的模样,黄硬的茧子像晒足了日头的麦粒,粗粝里藏着让人踏实的温度——就像乡亲们常说的,握着这双手,心里就稳了。
1989年参加工作时,这双手还带着年轻人的细腻,直到2001年那个五月,它轻轻按在古溪镇的泥土上,便再也没挪开过。握农具时的沉稳,攥笔杆时的恳切,扶乡亲肩头时的暖,敲键盘时的专注,都在掌纹里生了根。2002年十月入党后,这双手更成了大家的“贴心人”:写入党申请书时,字里行间满是对信仰的热忱;翻民情笔记时,纸页折痕里藏着家家户户的喜怒哀乐;村民会上算账时,总能把政策红利一笔笔算进乡亲们的笑纹里。都说夏书记的手有魔力,再纠结的心事经他一握,就像被春风拂过的田埂,慢慢舒展了。
2014年流转土地办农场,这双手又学了新本事。春寒料峭时攥着农机柄在水田里深耕,泥浆漫到袖口也不松劲;盛夏正午抚过滚烫的稻穗,指腹能辨出哪株藏着虫害;烘干塔前托着新谷,掌心里簌簌掉的碎米,让他眼里的光比谷粒还亮。810亩荒田闲坡蜕变成省级示范农场的那些年,这双手磨薄了三双胶鞋,却把丰收的希望稳稳托在了掌心。
2018年的台灯下,这双手又拿起了记录岁月的笔。被聘为《古溪镇志》主编后,左手按纸、右手书写的身影,成了镇史志办公室最暖的风景。从村落起源到农田变迁,从老手艺到新产业,大专学历的他凭着一股钻劲,将近百篇基层文章的积累化作字里行间的烟火气。兼任《常桥村志》主编时,他总说“治村如种地,根扎得深才能长得旺”,于是村志里多了许多田埂上的笑语、灶台边的故事,读来格外亲切。他还独立完成了《顾氏族谱・道耕堂》的编纂,连《古溪镇志》《常桥村志》都入选了泰州名镇名村志,这份用心,早已刻进了掌纹。
写“特色产业”那篇时,他提到自己的农场,笔尖轻轻一顿添上“众力所为”,掌纹里的汗滴在纸页上晕开浅痕,像给文字盖了枚土地的印章。谁都明白,这双手写下的不仅是文字,更是把乡亲们的汗水都珍存起来的心意。
暮色漫过村头时,这双手总握着铅笔给孩子讲题。硬茧蹭过作业本的沙沙声,混着稻田的虫鸣,温柔得像月光淌过田埂。“夏伯伯,您的手咋这么糙呀?”孩子仰着小脸问,他笑着把那只软乎乎的小手包进掌心:“等你种出满田稻子,写出家乡的故事,手就会替你记下这些好日子啦。”
有人心疼他,递来护手霜,他总说“庄稼人不用这”,却会笑着接过去细细擦匀。乳白的膏体渗进掌纹,像给干裂的田垄浇了勺清泉。大家都懂,这护的哪是手?是黎明时握过的农机柄,是烈日下抚过的稻穗,是案头写皱的稿纸,是那些被这双手轻轻托举的、古溪镇的朝朝暮暮。
如今再看这双手,才懂粗糙里藏着的深情。它没捧过鲜花,却种出了满田金黄;没戴过华饰,却托起了一方水土的记忆。连《泰兴市古溪镇:创新“411”村级事务管理机制》这样的理论文章,都被纳入《江苏省基层党建案例汇编》,为区域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板——原来这双手不仅能握农具、写村志,更能把乡土的智慧酿成可传承的经验。
古溪镇的风里,永远记着这双手的模样。在稻浪翻滚处,在灯下笔尖旁,在乡亲们的口碑里,那是一位党员把心种进泥土,长出的最动人的年轮。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章绚丽,笔名:兰心(又名:旗飘扬),江苏南通人。任新领军智库执行主席、无锡市侨文化交流使者、无锡市作家协会会员、无锡市广电集团研创智库特邀专家、无锡市品牌学会副秘书长、南通如皋市红十字军(新四军)研究会会员。从事战略规划,品牌打造,营销管理等工作。被授予“全国品牌高级管理师”,撰写的大型纪实文学《巅峰谋略:张鸿雁策划传奇》一书,已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