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余姚市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启动

来源:搜狐    作者:唐勇敏,苏建华    人气:    发布时间:2019-11-07    

——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师各显身手

11月2日上午,2019年余姚市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启动仪式暨老年教育成果展示活动在余姚技师学院(筹)报告厅隆重举行。宁波广播电视大学余姚学院暨余姚市社区学院的教师参加了此次活动,并现场观摩了市老年教育才艺展。

今年活动周的主题是“加快发展老年教育,推进全民终身学习”。此活动由余姚市社区教育委员会主办,余姚市教育局承办,余姚市社区学院、余姚技师学院(筹),余姚市职成教教研室、各乡镇街道社区教育中心等协办。实现了市、街道(乡镇)、村(社区)三级联动,真是终身学习,老有所乐。余姚市副市长王安静,宁波广播电视大学陈曙,还有余姚市教育局领导朱小国局长,宁波市特色成校评估组长陈鸿祥(宁波市教育局终身教育和民办教育处处长)等来到现场,为获奖老师颁奖和授牌。并在余姚市教育局闻建科和郑根永校长陪同下,欣赏了各社团和市社区学院老年班学员等在报告厅的演出和我校终身教育成果的汇报。

图一:上左:副市长王安静 上右二:余姚电大余姚社区学院郑根永校长等

中左一:余姚市教育局闻建科和领导 中右:副市长随行人员

下左:副市长 中:副市长 右:领导在启动仪式现场

新华在线网的毛凤君主编和笔者主要在非物质文化展示区,对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进行了采访。他们是首批宁波市工艺美术大师李期慈,宁波市工艺美术大师余建平,余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二批传承人夏彩囡。

美女诞生记——余建平徐顺爱夫妇展区

泥塑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一种古老的艺术。你知道吗?我们余姚也有这样一位优秀而敢于创新的非遗泥塑艺术家——余建平老师。只见,那毫不起眼的一团陶泥,在艺术家的一柔一捏一雕塑中,复活了。人物渐渐显出轮廓,像变戏法一样,不一会儿手里的泥巴,又清楚地显出了人物五官的样子。此时,雕像已经有些神韵了。一双巧手,在不到2个小时的泥塑人物头像上,细致“摆弄”后,栩栩如生地活灵活现地出现在笔者的眼前,引起现场参观的市民交口称赞。笔者震惊之余,查阅了由宁波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与宁波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编的《中国宁波.工艺美术大师——匠心巧手 艺荟三江》,得知:原来,早在2012年,余建平已获得“宁波市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14年他还成立了余姚市余建平工作室。

笔者现场了解到,在18岁那年,余建平便喜欢上了雕塑,当时叫陶瓷雕塑(陶泥雕塑)。算下来,至今他已经在该行业做了四十年。年轻时,余建平在宁波瓷厂工作,设计陶瓷等工艺美术品,他最主要的是设计陶瓷动物的各种造型。(如:盘着的狐狸烟灰缸)。后由于偶然原因,为余姚牟山卫生院广场中央设计制作完成了两只白天鹅的陶瓷雕塑。在三七市镇又设计制作完成了十五本书叠成的陶瓷雕塑,一跃而知名。更没想到的是三七市镇的“杨梅之乡”的“杨梅姑娘”也是出自余建平之手。从此,余建平老师就做起了城市雕塑。余建平老师告诉我们,做雕塑的基本功是素描,而两者的区别在于:素描是平面的,雕塑则是立体的。男雕的特点,尤其是老人骨骼、轮廓特征明显,要比女雕更加容易塑形。雕塑的细节把握很重要,也不可漏掉,要善于发现美的细节,脸型肌肉大体比例也要控制和把握好,这样雕塑出来的泥塑作品和模特不会相差太多。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无论是素描还是雕塑都要把细微部分处理好,作品才能生动,惟妙惟肖。

余建平老师的爱妻徐顺爱是“金银绣”的非遗文化传承人,常言道,名师出高徒。原来她也是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许谨伦的学生。

梅兰竹菊”被文人墨客称之为“花中四君子”,一直为世人所钟爱,也成为了一种人格品性的文化象征。在她绣的“梅兰竹菊”图上,笔者看到了余姚元素就有心采访了她。从中我们知道她绣得整幅“梅兰竹菊”作品,都是自己一手设计的,作品搭配各色彩丝线,用一针一线亲手绣制出来,其匠心独具的是她创新地添加了余姚地方元素为主之一的杨梅,使整幅作品浑然为一体,更加富有灵气。在采访中,笔者也进一步的了解到,金银彩绣的作品多为花鸟图,非常强调色彩的层次感和明暗感,与工笔花鸟是异曲同工。在绣制作品时,把金线银线盘在一起,所以就叫“金银绣”。

图二(左上:余建平 中 余建平夫妇 下 余建平和模特)

(右上:一二三徐顺爱和她的作品,右下:余建平夫妇)

做艺术的,追求的是精益求精的作品。也是对自己作品的思考和创新。更是对生活中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善于对美好事物的发现。

与细微处有大美——余姚微雕大师李期慈

李期慈是宁波市首批工艺美术大师。据了解,李老师从七十年代就已经开始从事微雕工艺的探索,到现在已经四十二年了,这项技术他目前已经掌握地相当成熟。不能不说余姚河姆渡七千年文化的象征的“双鸟舁日”象牙的雕件,不会对其产生影响。在微雕创作过程中,他广泛收集微雕名家的工艺介绍资料,刻苦自学微雕技艺,呕心沥血,历经数载的钻研,终于登堂入室的进入微雕工艺领地,可谓“无师自通”,于八十年代初就有微雕作品问世。作品在继承传统微雕工艺的基础上,积极创新,突破微雕色彩单一的框框,推出多层彩色微雕,并将油画表现手法运用于微雕上,创新了立体微雕,保留向微型小口径发展,口径最小达到1MM,成为极品。他还曾为邵逸夫、包玉刚、朱艺峰等十多位海内外著名人士刻划微雕肖像。为我市海内外联谊活动,弘扬我国民间民族优秀文化作出了贡献。由于热爱音乐,他创作了叹为观止的作品微型小提琴。只有指甲盖那么大,甚至琴弦也能调节,琴背面还雕了50位世界著名音乐家的肖像,是吉尼斯最小工艺小提琴记录。

图三:李期慈和他的作品

这里微雕的颜料要求很细,而水彩颜料比较粗躁,买回来还要研磨一下。他的微雕主要采用仿象牙材料,刻刀头很尖,刻前要磨。这里,微雕的刀具五金店就能买到。由于微雕的最后工序还要有透明胶,这样,就要控制呼吸,不小心的话,其灰尘和气泡都会对作品有影响。一件小的微雕作品比如鸡等生肖作品,需要用两三天时间完成。李期慈进行微雕创作,开始起源于工作需要,当时手表厂有商标,需要雕刻,那时雕刻师傅是上海请的。李期慈老师因为喜欢美术,就也学着为工厂雕刻起来。就是这种偶然的机会,刻苦地对工作负责精神,持之以恒的匠心,造就了他如今的微雕成就。

属于余姚的盘扣——记夏姐夏彩囡

夏彩囡是余姚市非物质文化盘纽传承人(2015年第二批)。精致的盘扣或盘纽是中国结的一种,过去曾广泛应用于马褂旗袍等服饰。余姚黄家埠的阿姐夏彩囡,年轻时就开始做裁缝,也为将举行婚礼的新娘做旗袍,当然也包括做盘钮在内。笔者了解到,夏姐从事这行大约有四十年了。她告诉我们,盘纽是由布条中间加入细铜丝盘织而成,挺花时间的,一些漂亮的盘扣往往要用一整天时间才能完成。过去人穿旗袍,需求还很多,家家女子都穿。这个活计还能够满足生活的需要。现在做的盘扣要得人少了,就更要注重生活气息,注重创新,讲究精美,与时俱进,才能受大众喜爱。因此,要注重盘扣作品的设计性,提高作品的装饰性。在采访过程中,笔者得知,夏姐每天很早就起来,平时也要做些衣服,生活还是非常忙碌充实的。

她说盘扣的具体流程: 1、制作“袢条”,包括选料、裁料、衬料、折叠。 “袢条”的选料应与衣服的质地、颜色相配。然后,把布裁为45度正斜丝,其下料宽度约为2厘米。盘一般的纽扣,布条内衬棉纱线;盘装饰性花扣,布条内衬金属丝,其作用是使“袢条”软硬适度,便于定型。接着,将布条连同衬料两次横向折叠,成扁圆形后缝合,即为“袢条”。 2、制作花样。 盘雄结,在“袢条”中间盘成半寸左右的圆柱形,其形如算盘珠,故有“算盘疙瘩”之称。盘雌结,在“袢条”中间盘成一个扣眼,扣眼大小与雄结相配。盘花纹,把两根“袢条”的尾部分别盘成各种花纹,花纹根据制作者的灵巧和熟练程度自由发挥。

图四:夏彩囡左上和启动仪式展区的民间艺术家们在展演中

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终身教育之花开遍姚城。

(余姚电大余姚社区教育学院:唐勇敏、苏建华 编辑修改:毛凤君)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