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三木秉凤诗文选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断魂路上,天泪茫茫,郊原残月,祭火焚香。清明节时,回乡祖祭,子孙灵应,天地自明。“荒垅关山隔,凭谁寄纸钱”,人立墓前,阴阳两隔,子欲养而亲不在,心欲孝而人亦古,“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慎终追远,厚德于天,德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敬祖祭考乃中华文明的标志之一!祭祖就是为了传承祖先文化,“翠华旗光摇汉苑,白玉管响彻唐宫”,汉唐盛世乃中华民族厚德载物的典雅之笔,“以德配天”乃千百年来东方文明的思想基石。我们人生在世不过三项功利即立德、立业、立言,立业就是建立功业造福万民,此为王道政治,立言就是将道德实践升华为文字教育后人。此为文化建设,那么我们何谓尚祖立德呢?
“春雨清明湿杏花,小山明灭柳烟斜。东风解语拾我意,送送萦肠入君家”。炎黄子孙之所以绵绵不绝,就是道统如斯,正道以一贯之,也是德普天下,大德无以可及!道与德犹如树之本末,道之根源德之物繁,自古德与道两者之间关联密切难舍难分,“道”是什么?是事物的本质及其运行规律,而德就是依道而行的所有收获!故德者得也,古之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就对厚德载物的诠释之义,然“德”与“得”在其所求内容方面确实不同!对于人间功利,一般来讲“德”为无形之得,而得为有形之得,厚德载物就是无形之德化为有形之得的过程!德化得由之而让我们物质繁华丰衣足食,“德”令人我们精神饱满内心充实。但人们的幸福体验并非来自物质之“得”,而是来自精神之“德”!我们然祖拜先,就是继承前祖遗志,“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祖茔芳塚之远,山桃依自开放,我们秉先德之气而化,我们秉先德之荫而生,敬拜祖宗之恩乃人之常情,羊有跪乳,人有灵守,皆为德征之现。我们生活在一代代祖先的荫德中,需要用“德”心来抚慰厚植自己的灵魂。人生的幸福大多来自简单的生活,而人生的宁静大多来自心灵的海阔,且也需要“得”物来维系。在“德”心与“得”物之间谁主谁次我们必须有正确选择,在立业上自强不息,在立言上字字珠玑,而在立德上万万不可随波逐流!
“风光烟火清明日,歌哭悲欢城市间。何事不随东洛水,谁家又葬北邙山”。一代代祖先用他们的智慧与汗水为我们构筑起文明大厦,道与德贯通于整个中华文明中。从伏羲氏起三皇五帝到夏商周三朝及诸子百家,自古人生方向以“明明德”把握的最正确,要依道而行,不要背道而驰。我们知道在风火中的牺牲者大多都是在顺火而逃造成的,正确决定永远存在于你潜意识之“德”心当中,如果不能用道理说服别人跟随我们就孤身逆风火而上,生命之德往往在一无所有中的灰烬中起死回生,不要为了随波逐流而顺火亡身,鱼逆水而上,鸟逆云而行,马逆风而驰,而所有的成功者几乎都是知难而进逆水行舟。祖有家训,行有行规!其实都是在阴德与阳得中寻一平衡!要学会在“德与得”者之间进行角色转化,在人生动态之中保持阴阳平衡,厚心之德方能载物之得!自古以来德薄而福大、力小而物重、智浅而权贵最终祸国殃民害人害己的例子比比皆是…故以德治国、以德齐家、以德修身古来如此!“得”为物质之丰饶, “德”是灵魂之美达,而泛泛大千之中真正的美是我们只感其美而不知美自何处无形之美,因为有形之美易被岁月抹杀,而灵魂之美却恒久如春万古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