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木秉凤诗文选:中者近本,和者达道

来源:搜狐    作者:三木秉凤    人气:    发布时间:2023-02-19    

《中庸》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生命是一场脱胎换骨的修行过程,明心见性,传道授业,自觉觉他,此乃文化修养的方向,此之 “修行”并非宗教言之羽化成仙之修,而是蒙以养正之行,人类从宇宙大自然走来,从蒙昧走向文明,必须从禽兽习性、野性、术性修出人文善性、理性、道性。言为心灵之声,行为心灵之动,人生之困皆跳不出“言行”二字。修心养性在尘世而言就是言行之修,这是入世的首要目标,而正确处理言行的原则就是“在何之位”则“谋以何政”,立志立言立功立行乃生命之立,必依道而行。言行需与位势相应,志气需与功德相应,才能发挥言行的正面作用。

《论语》曰:“可与言,而不与人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如何做到“不失人、不失言、不失行”呢?这就需要正确框定自己的位势坐标,通过修正言行以达身心内外之和谐。

《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由之可见,中与和为生命修行之坐标,人们往往在环境中不能摆正自己的位势,而与周围发生冲突,形成不和谐不稳定因素。文化修养过程就是人生自我正确定位的过程,如果不知道自己的人生坐标应该定在哪里?我们要么高而不胜寒,要么低而不胜悲。坐标明确的一生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大观则赏心阅目,细品则如醉如痴,言行则清晰而又从容。然而,大多数人之言行几乎都在悔恨交加中推进!连孔子晚年都后悔研究《易经》太晚,而曰:“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则无大过矣”。

《易经》思想与中庸之道相通。易者,在千变万化中寻找不易之理,达不易之道,用不易之中。故循道而变通,则为宇宙人文之法则!人们常言:少年多泪,晚年无悔,这需要“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的勇气,然而人生不是独行侠,而是社会同行!与同学为群,与战友为伍,与商业伙伴共享利润,与属亲子孙叙说春秋,如须减少后悔的机会,这需要在做人上遵循好善之道,谨言慎行,与人为善,吃亏是福;在做事上遵循中庸之道,三思后行,和谐共赢,不走极端,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应当说正确定位自己是立言立志立世立业立德立功的前提基础。

在纷繁芜杂的世界里,人事环境在不断变化,我们必须根据势态发展不停的调整自己的角色,不停的移动自己的坐标,以达中庸之道。我们与人相处的目的要因其缘而现其异,夫妻之间,相濡以沫白头到老才是婚姻的定位,其它的都是手段;合作伙伴之间,一起协作完成共同使命才是目的,其它的都是手段;同学之间,帮扶互勉完成学业才是目的,其它的都是手段;乡邻之间,和谐相处才是目的,其它的都是服务目标的手段。总之,人与人之间,其使命或者目的有所不同,但有个基本的共性要求,首先是包容共赢!“福者祸所伏,祸者福所依”,在一个浮躁的社会里,要修养出一颗平常心,对我们而言收获到的都算幸福,祸福本无标准与矩规,今天之福或许就是明天之祸,反之亦然,得失成败转头即空,有时候大智若愚也许是生命最好之归宿。不是世人皆醉我独醒,而世人皆醒我更清,不是激流勇进而是激流勇退,但这需要极大的气度与胸怀,方能以道御术,以术制术。但用术不能离开道理,故中国《易经》之理恰恰就弥补人性的不足。易理即是自然之理的体现,也是人伦之理的体现,易者变也。

天地无大,道法自然,修行无大,天人合一。大道之行,在天道为化生万物,在地道为养育万物,其在人道为循理万物。化者,形生也,养者,形长也,遵者,形轨也。以上三道皆为阴阳之道,其原理所体现的作用只有一个,就是动态平衡!所以思之精微之缜,行之中庸之道,无非是令人之言行在动态中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和谐而已。而所谓和谐者,就是身心统一于自然而然耳!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责任编辑:admin